烈火见真金。 文/贝塔晓晓 今日,国家财政部消息称,自12月1日起,我国将对化妆品在内的各类消费品关税进行调整,平均税率由17.3%下调至7.7%。其中,化妆品进口关税由6.5%——10%调为2%——5%,下调幅度超50%。 ▍化妆品关税调整幅度一览 此消息一经发布,业内似乎一边倒地称进口品迎来绝对利好,甚至有人认为,本土品牌看到了“暴雨将至”的景象。 即便是暴雨,过后还有彩虹。 进口彩妆、日化品将是最大受益体? 关税下调,最直接的影响是进口成本的降低。那么,根据目前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现状,哪种进口品会更有优势借机抢占市场份额呢? 对高端进口化妆品影响不大。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雅诗兰黛、欧莱雅、资生堂这类外资集团,在中国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而关税成本相对来说显得微乎其微。不论是定价策略、还是渠道、品牌布局,这些巨头都是有系统战略规划的,不太会因为关税政策的调整而去改变整体战略层面的布局。 而化妆品店引进的中小进口化妆品品牌,由于其主要采取的是爆品策略,潮流过了之后便不会再引进,不具备可持续性的长期投入,同时,引进一款新进口品的手续、时间等门槛要比关税的影响大得多,所以,这类产品的市场影响也不会很大。 不过,对于日化类进口产品而言,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这类产品往往溢价低,关税成本相对来说占比较高,同时,较化妆品更“快消”,受此政策影响也会更大。主营进口日化产品的和麦贺达集团总经理宫正表示,此次关税下调势必会引起进口日化品的降价潮,从而加大该类产品的市场份额。 另一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认为,相对于护肤品而言,彩妆受此政策的影响也会更大,特别是溢价低的中小欧美彩妆品牌可能会借此机会进入中国市场。 在去年执行的新消费税政策下,原先需要征收30%消费税的大众低价彩妆用品不再征税,而此次关税下调更利好于此类低溢价进口品,同时中国彩妆市场也正迎来爆发期。因此,大众化彩妆市场或进入竞争的白热化阶段。 本土品牌cs渠道遭挑战? 此外,上述两大最有可能大范围布局中国市场的品类,也势必会将CS渠道列为必争之地。这,或将冲击到本土品牌多年建立的堡垒。 随着跨境购、海淘等渠道的崛起,以及各大进口美妆品牌纷纷入驻京东、天猫,进口品被称为美妆市场的新风潮,也给本土美妆品牌带来了较大冲击。且在线上渠道,进口品牌还隐有后来者居上的意味。典型如近三年的双11美妆、个护类品牌天猫TOP10榜单上,进口品牌的席位从2席到5席再至今年的7席,显然已经风头较盛。 而进口品关税降低,倘若没有其它附加政策限制的话,则意味着中国市场对进口品进一步开放了权限。 也就是说,进口品风潮将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势必会对线下渠道带来冲击。福州天娇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海认为,关税降低或许不会影响大众线进口品在终端的价格,但是品牌方极有可能适当放大渠道的利润空间并加大终端动销力度。 也就是说,部分进口品牌或会借此弥补以往在渠道上的薄弱点,其中的重点或许是渠道的下沉以及在CS渠道加大攻势。 某进口美妆品牌中国运营商则称,进口品热潮的进一步扩大化,及进口品牌成本的降低,可能会让国产品牌在CS渠道及三四线城市的优势遭到挑战。 在宫正看来,未来三年内,进口品关税或将更低甚至也有被取消的可能。 本土品牌会输吗? 作为新政的受益者,欧莱雅(中国)官方告诉青眼,将尽快进行内部评估,以做出对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相应布局。 ▍欧莱雅(中国)官方回复 不可否认,进口美妆品牌与本土品牌的竞争,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正面竞争时期。 这种竞争如果放在5年前,本土品牌或不占上风。然而近两年来,本土美妆品牌的品牌力和文化自信显然有所提升,且在以前相对薄弱的科研方面也有明显提升。如伽蓝集团数据显示,年其研发投入占比为5%,植物医生今年对于研发的投入已经占到其营收的4.5%。 此外,相对而言,本土品牌对本土市场的把握,以及营销和市场反应上显然会优于进口品牌,也就是说,即便完全正面竞争,某些占有渠道优势且具有品牌力、注重研发的本土品牌未必会输给进口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竞争从来都是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而对进口品的进一步开放不过是加快了市场优化的节奏。此外,竞争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或许真刀真枪地比一比,反而能激发出中国一流品牌的爆发力。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青眼资讯。 ▲ 不一样的视角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