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2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卡布奇诺的浓郁细腻,拿铁的丝般柔滑,摩卡的香浓醇厚,白咖啡的回味悠长。你爱馥郁醇厚的花式咖啡,可你真的懂TA们吗?

有没有想过,“卡布奇诺”这个好听浪漫的名字有什么样的由来?

创设于五年以后的圣芳济教会(Capuchin)的修士都穿著褐色道袍,头戴一顶尖尖帽子,圣芳济教会传到意大利时,当地人觉得修士服饰很特殊,就给他们取个Cappuccino的名字,此字的意大利文是指僧侣所穿宽松长袍和小尖帽,源自意大利文“头巾”即Cappucio。

当时的人们发现,意大利浓缩咖啡加蒸汽牛奶和泡沫牛奶混合之后,咖啡的颜色,就像卡布奇诺教会的修士深褐色道袍的颜色,而咖啡上方尖尖的奶泡就像修士头上的小尖帽,即用修士的服饰名称Cappuccino来为这款咖啡命名。

(卡布奇诺教会的修士深褐色的带有小尖帽的道袍)

传统的卡布奇诺咖啡是三分之一浓缩咖啡,三分之一蒸汽牛奶和三分之一泡沫牛奶,并在上面撒上小颗粒的肉桂粉末。这种常见却又十分不平凡的花式咖啡,甜美浓密的牛奶冲淡了意式浓缩的强烈浓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把卡布奇诺和甜蜜爱情联系在一起。TA仿佛在告诉人们,在爱情里苦苦等待对方的心意,不如将你的甜蜜浮出表面,将深深的喜欢说给对方听。

拿铁是意大利浓缩咖啡和牛奶最经典的混合。你知道吗,第一个把牛奶加入咖啡中的,是一个维也纳人,他也是在维也纳开出第一家咖啡馆的人。而那一句著名的“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是作家PeterAltenberg在维也纳说出来的。维也纳的空气里,永远都飘荡着音乐还有拿铁咖啡的味道。

(这就是PeterAltenberg每天都去的咖啡馆——

维也纳非常著名的CaféCentral)

拿铁也是最为国人熟悉和喜爱的意式咖啡品项,在沉厚浓郁的ESPRESSO中,加进等比例,甚至更多的牛奶。牛奶的温润调味,没有对苦味侵犯,却注入了更多纯粹的奶香,让原本甘苦的咖啡变得柔滑香甜。对于很多不习惯咖啡的人来说,拿铁用牛奶改变了纯咖啡的枯燥,他们也许会拒绝一杯纯咖啡,但他们是不会拒绝一杯温润美味的拿铁的。

摩卡咖啡是一种最古老的咖啡,它由意大利浓缩咖啡、巧克力和牛奶混合而成。

“摩卡”这个名字有几种含义。它可以指一种咖啡豆,在十五世纪,整个中东非咖啡国家向外运输业不兴盛,也门摩卡是当时红海附近主要输出一个商港,当时集中到摩卡港再向外输出的非洲咖啡,都被统称摩卡咖啡。而新兴的港口虽然代替了摩卡港的地位,但是摩卡港时期摩卡咖啡的产地依然保留了下来,这些产地所产的咖啡豆,仍被称为摩卡咖啡豆。

(摩卡港)

“摩卡”的第二重含义就是我们平常会更多使用到的,混合了巧克力酱和牛奶的咖啡饮品。摩卡花式咖啡是最受女生喜欢的咖啡之一,咖啡和牛奶牵手巧克力,带来层次感丰富的咖啡体验。

白咖啡是马来西亚的特产,有多年的历史。白咖啡并不是指咖啡的颜色是白色。采用比较名贵的精选咖啡豆,经过中轻度低温烘焙,将碳烤所产生的焦苦与酸涩味的降到最低。这种咖啡颜色比普通咖啡更清淡柔和,淡淡的奶金黄色,味道纯正,故得名为白咖啡。

调配一杯白咖啡,需要采用长时间的低温烘焙,再加入奶油和糖,在保留原始咖啡的自然风味及醇厚香味的同时,将咖啡的苦涩降至最低,醇厚的奶香给你带来更浓的温暖。

每次喝浓缩都觉得又苦又涩?或许是你打开的方式不对呢!感觉意式浓缩做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呀,不就是把粉一磨一接一压一扣再按个开关的事儿嘛!并不是的哦,其实就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就有不少讲究的啦!

首先我们来看看咖啡豆!是的没错,想要做出来一杯稳定的浓缩,咖啡豆是很重要哒!我们一般建议意式咖啡豆养十天左右,但大家都知道,深烘豆的排气会比浅烘的快,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建议养豆期要这么久呢?这是因为在做浓缩的时候并不像做手冲一样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让咖啡排气。如果咖啡豆过于新鲜,排气比较旺盛,很容易会产生通道效应,导致做出来的浓缩不稳定。

有了合适的咖啡豆了,那么我们就需要看看浓缩的研磨度啦!这个基本上是每天都要做的——调磨。意式咖啡的研磨度并不是单单定在某一个刻度上即可,什么时候要调整研磨度呢?

可能需要调整磨豆机的状况

1.气温、气压、湿度骤变时:尤其是开放空间最明显。

2.咖啡豆新旧替换时:一包咖啡豆用完,又倒入新开封的豆子交替时。因为新开的咖啡豆烘焙日期、批次、养豆期都有可能不同,而导致萃取情况迥异。

3.连续冲煮:连续5——6杯后研磨度会突然变得很细,这是因为连续启用磨豆机后,马达的热能导热至刀盘,加上刀盘本身和咖啡豆磨擦所产生的热能,造成上、下刀盘由于热胀冷缩而使得间隙变得很细。

咖啡豆的湿度和储存时间不断在变化,磨豆机刀片磨损程度也随着时间发生了改变,所以咖啡师应当定期调整磨豆机,保证研磨出的咖啡粉末保持完美。

当咖啡豆进入磨豆机时,磨豆机里的刀片会将咖啡豆粉碎成粉末状。刀片与刀片的距离越小,咖啡豆就会被研磨成更小的颗粒。研磨的颗粒越细小,就更加紧密严实,水流就更加难以通过,从而大大延长了萃取时间。

相反的,如果刀片之间的距离变大,研磨的颗粒就会变得粗糙,水流较容易通过,萃取的时间就会变快。一般我们会用上一次的萃取参数来做一杯浓缩,时间控制在25-30秒以内,单头粉量是13-14克,双头粉量则是20克左右。

在排除了粉饼穿孔等因素之后,如果萃取时间变长,有可能是表面过萃,里面萃取不足,表现为尖酸,因为甜味不足,然后焦苦,涩嘴,那么就有可能是粉太细了,这时可以稍微调粗些;但是如果咖啡的流速变快,水流粗,萃取浅,颜色偏白,风味偏尖酸,那就有可能是粉粗了些,这时候可以稍微调细一些。决定了研磨度以后就是接粉啦!接粉就是布粉的第一步,接粉不均匀,对接下来的布粉步骤就有很大程度的误导和影响,即便使用很高级的布粉辅助神器,你也无法完全忽略接粉这个步骤对意式咖啡萃取的影响。

1、味道上的差异:如果接粉不均匀,布粉时已经无法补救粉层下部的分布情况。粉层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就会导致粉饼的厚度不均匀、萃取时热水通过不同位置的速度不相同,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穿孔、通道效应(水的惰性会使水选择容易通过的地方穿过,而忽视其他途径),造成粉饼部分萃取不足、部分萃取过度,每次的咖啡味道都不稳定。

2、萃取参数落差太大,导致调了半天的磨豆机,流速不对、时间不对,研磨度还是不对,磨掉了一堆咖啡豆,还是无法稳定出品。

萃取过程中如果发现咖啡液流出的状态很快就变的不稳定,大幅度的跳跃,颜色也很快就变得很浅,这时就可以判断:粉饼内部出现问题(出现裂缝)或者压粉不均匀使得咖啡粉较少的部分被过度萃取(而这也很可能是布粉不均匀才导致的压粉不均)或者就是布粉不均匀,使得边缘部位没有被咖啡粉覆盖,导致水直接从那里流过。

萃取完成之后取下手柄,观察粉饼的形状,如果边缘部分没有咖啡粉,或者咖啡粉被泡起、粉饼有明显缺口等,那就是因为布粉不均匀才导致的萃取失败。布好粉以后就是压粉了。

压粉是通过一定的压力让松散的咖啡粉紧密,以便让加压的热水均匀渗透。

方向是垂直向下。

如果压斜了,冲煮头出来的高温高压热水会寻求阻力最小的层面渗透,造成萃取不均匀。

同时也容易有我们常说的通道效应。压粉的力量大小、用什么压粉锤并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把粉压紧密即可。所以每次压粉力量保持一致更显得重要。

本文整理自与,旨在知识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都看了还不点一下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